研经日课第135天
阅读经文:出埃及记1-2章
问题思考:
1、如本段经文所示,以色列人对於他们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可作对比的态度?比较来11:23-25。神对於这种处境的态度如何?特别参阅2:23-25。
2、摩西自生下来,神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来预备他,使他能承担他终身的工作呢?比较徒7:20-29。这一点如何显示神做工的方法?
思考默想:
一
1、以色列人对困境的对比态度
消极的绝望与积极的信心:
在埃及的压迫下,大部分以色列人因苦工叹息哀号,但摩西的父母(暗兰和约基别)却表现出信心:“因着信,他们不怕王命,藏了摩西”。同样,摩西长大后选择“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,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”。这显明两种态度:
被动受苦:群体因压迫陷入绝望,呼求却未行动。
主动信靠:少数人凭信心突破环境,顺服神的引导。
比较来11:23-25:
信心不是否认现实,而是在黑暗中抓住神的应许。摩西父母的信心体现在“藏孩子”的行动中,而摩西的信心体现在“拒绝法老的地位”,选择与神的子民认同。
2、神对困境的态度(2:23-25)
听见、记念、看顾、知道:
听见哀声:神并非冷漠,而是主动聆听受苦者的呼求。
记念祂的约:神与亚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所立的约是祂行动的根基,显明祂的信实。
看顾以色列人:神的“看顾”包含拯救的计划。
知道他们的苦情:神的“知道”不仅是信息层面的了解,更是介入的承诺。
神的回应模式:
苦难成为神彰显救恩的舞台。以色列人的哀号触发了神的救赎行动,但神的时间和方法超越人的期待(如摩西的80年预备)。
二
1、神预备摩西的四个阶段
家庭中的信仰根基:
母亲约基别将他藏三个月,后通过法老女儿收养,使摩西在希伯来家庭中打下信仰根基(可能学到祖先的应许),同时在埃及宫廷接受教育(徒7:22),具备“埃及的一切学问”。
身份认同的危机:
摩西为同胞杀埃及人,却遭拒绝(徒7:25),逃亡米甸。神借此破碎他的血气之勇,使他从“自以为能拯救者”变为谦卑的牧羊人。
米甸的磨炼:
40年旷野生活塑造他的忍耐、领导力(牧羊)和对旷野的熟悉,为日后带领以色列人穿越沙漠预备。
神亲自呼召:
荆棘火焰中的启示(出3:2-10)彻底转变摩西的使命,使他从“逃亡者”成为“神手中的器皿”。
2、神做工的方法
使用环境与时间:
神将摩西的“失败”(杀人逃亡)转化为“训练”,显明祂的主权——人的软弱正是神能力的舞台。
整合多元经历:
宫廷的学识、希伯来的信仰、旷野的忍耐共同装备摩西成为律法的传递者、军事领袖和代求者。
从破碎到重建:
神先拆毁摩西的骄傲,再重建他的生命,显明“人的尽头是神的起头”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