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要感恩·研经日课第61天
阅读经文:路加福音17:1-19
问题思考:
路加比较多按事件来写作。马太比较多顾及到事件发生的顺序。
1、1-10节。这段经文指出门徒的四种品格。你能用四个词语来加以总结吗?请注意对个人应用的要求(3,10节),并且需要为加增(5节)这些品德而祷告。
2、11-19节。那些人在获得医治前﹐需要作什么呢?他们获得医治后﹐耶稣对他们有什么期望呢?我们从这个记载中可以学到什么?对我们的祷告生活有什么帮助?
默想:
一
1、警惕(1-3a节)
经文依据:耶稣警告门徒不可成为别人的“绊脚石”(σκάνδαλον),并要谨慎对待他人的过犯(路17:1-3a)。
个人应用:在人际关系中,需警醒自己的言行是否使人跌倒(如论断、虚伪),并主动指出他人的罪(3节),但动机是爱与挽回,而非定罪。
2、饶恕(3b-4节)
经文依据:“他若悔改,就饶恕他”(ἀφίημι),且要“七次”饶恕(路17:3b-4)。
个人应用:不计算他人伤害的次数(参太18:22),效法神无条件的赦免(路6:36),尤其在家庭和教会中操练“不怀怨”的心态。
3、信心(5-6节)
经文依据:门徒求主“加增信心”(πρόσθες ἡμῖν πίστιν),耶稣以“芥菜种”比喻信心的潜力(路17:5-6)。
个人应用:承认自己信心的微小(如对神应许的怀疑),并为“具体需求”(如困境中的交托)祷告,而非抽象地求信心增长。
4、谦卑(7-10节)
经文依据:仆人完成本分后不可自夸,只说“我们是无用的仆人”(ἀχρεῖοι δοῦλοι,路17:10)。
个人应用:事奉中避免寻求人的称赞(如奉献、讲道后),常存“所做本是应当”的态度(参林前9:16-17)。
二
这段记载十个麻风病人得医治的故事,揭示了信仰中的关键行动与回应:
1、得医治前的行动:顺服与信靠
经文依据:耶稣吩咐他们“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”(路17:14),他们“去的时候就洁净了”(ἐκαθαρίσθησαν)。
核心功课:
顺服不完全的指令:麻风病人未立刻得医治,却因顺服前往祭司(参利14章条例)而蒙福;
信靠超越理性:他们的信心体现在行动上(“去”的瞬间尚未得洁净),而非等待眼见证据。
2、得医治后的期望:感恩与敬拜
经文依据:唯有撒玛利亚人“回来大声归荣耀与神”(δοξάζων τὸν Θεόν),并俯伏感谢耶稣(路17:15-16)。
耶稣的追问:“除了这外族人,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神吗?”(17:18)表明:
感恩是蒙恩的必然回应:九人仅完成宗教仪式(见祭司),却忽略了恩典的源头;
敬拜超越种族与身份:撒玛利亚人(被犹太人鄙视)成为真门徒的榜样。
3、对祷告生活的帮助
感恩的优先性:祷告不可仅停留在“祈求”,当以感恩为祭(参腓4:6),如每日列出三项感恩事项;
信心的行动力:在未得应允时仍顺服神的指引(如持续为某人代祷,同时活出爱他的行动);
敬拜的本质:真正的医治不仅是身体的解脱,更是归向基督(撒玛利亚人“俯伏”表示主权交托)。
总结:
从这段经文中,我们看见门徒生命需兼备“警惕、饶恕、信心、谦卑”,并在蒙恩后以感恩与敬拜回应神。这挑战我们将信仰实践于具体关系(如家庭、职场)中,并建立以基督为中心的祷告生活——不止于求,更在于爱、信、与感恩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