浪子回头·研经日课第58天
阅读经文:路加福音15:1-32
问题思考:
- 试说明这三个比喻如何回答了法利赛人的质疑(2节)?圣子、圣灵和圣父都渴望看到、也促使什么事情发生?
- 浪子的故事对什么是罪、悔改和神的爱,有什么教训呢?
- 25-32节。法利赛人应该从这个事件学到什么教训?你会发现到自己也有这个倾向吗?
默想:
一
回应质疑:
法利赛人质疑耶稣与罪人同席,认为这违背宗教洁净的规条(2节)。耶稣通过三个比喻(迷失的羊、失落的钱币、浪子回头)表明:神的心意是主动寻找、接纳悔改的罪人,而非排斥他们。这三个比喻的共同主题是“失而复得的喜乐”,强调神对每一个灵魂的珍视(15:7, 10, 32)。
三位一体:
圣父:如浪子的父亲,以无条件的爱和宽恕接纳悔改的人(15:20-24)。
圣子:如牧人,主动寻找迷失的羊,甚至为拯救罪人付上生命的代价(15:4-6;参约10:11)。
圣灵:如妇人点灯寻找钱币,象征圣灵光照人心,引导人悔改归正(15:8-9)。
三位一体的神共同渴望罪人悔改归回,并为此欢喜(15:7, 10, 32)。
二
罪的本质:
浪子要求分家产(15:12),象征人背离神、追求自我中心的生活;他挥霍财产、陷入绝境(15:13-16),表明罪的本质是与神关系的破裂,最终导致灵性的荒芜。
悔改的真义:
浪子的醒悟(15:17-19)包含三个层面:
认清自己的罪(“我得罪了天”)
承认自己的无助(“我饿得要死”)
决心归回(“我要起来,到我父亲那里去”)
悔改不仅是情感的懊悔,更是行动的转向
神的爱:
父亲远远看见浪子,主动奔跑拥抱(15:20),不追究过犯,反而赐予尊荣(袍子、戒指、筵席)。这显明神的爱是无条件、主动、恢复性的,远超人的配得(参罗5:8)。
三
法利赛人的问题:
大儿子代表法利赛人的心态:
自义:强调自己的功劳(“我服事你多年”,15:29),却缺乏对父亲心意的理解。
冷漠:拒绝为弟弟的回归欢喜,反而嫉妒(15:28-30)。
律法主义:看重外在的规条,却失去爱的本质(参路11:42)。
当学的教训:
神的爱超越人的义:神不按行为称义,而是因悔改的心接纳人(15:7)。
不可自居为“长子”:属灵的骄傲会使人失去与神同喜乐的心(15:31-32)。
真正的服事是效法神的怜悯:如父亲般以恩典待人,而非审判(参弥6:8)。
自我反思:
我们是否也常像大儿子:
因自己的“好行为”而轻视他人?
在他人蒙恩时心怀不平,而非欢喜?
将信仰简化为责任,而非与神的关系?
当警惕自义的陷阱,学习以神的眼光看待他人的悔改。
总结
耶稣用三个比喻颠覆法利赛人对“义”与“罪”的狭隘定义,显明神的心意是寻找、拯救失丧的人。真正的信仰不是排斥罪人,而是与神一同为悔改的灵魂欢喜。我们当效法神的爱,摒弃自义,在恩典中活出接纳与宽恕的生命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