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经日课第12天: 我往哪里逃躲避你的面呢?
“主啊,离开我,我是个罪人!”——这是彼得(西门)在见到耶稣的神迹后,心中最真实的呼喊。然而,彼得的这句话却让我思考:当面对神的荣耀、权能与圣洁时,我们能逃避祂的面吗?
1. 神的同在无所不在,人的软弱无处隐藏
彼得在这段经文中,经历了神迹——两船满满的鱼。这让他不仅看到了耶稣的能力,更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性与不配。他说:“主啊,离开我,我是个罪人!”
在那一刻,彼得试图逃避的是神的圣洁,他感到自己的罪显得无比赤裸。然而,神却主动亲近他,对他说:“不要怕,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。”
我们常常像彼得一样,因罪而远离神,害怕神的同在。但正如诗篇所说:
“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?我若升到天上,你在那里;我若在阴间下榻,你也在那里。”
神的同在无处不在,我们无法躲避祂,因祂既是审判的主,也是满有恩典的救主。
2. 神的光显露人的罪,唯有悔改才能得医治
彼得在神迹面前,不是感到骄傲或得意,而是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罪性。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接纳神,而是求耶稣“离开”。为什么?因为当神的荣耀显现时,我们的罪就无所隐藏,如同黑暗被光照一样,令人羞愧。然而,神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永远陷在羞愧中,而是借着悔改,进入祂的恩典。
面对神的光时,我们有两种选择:
– 像亚当一样,因羞愧而躲藏;
– 或像彼得一样,承认自己的罪,并降服于神的怜悯中。
神不会因为我们的罪离弃我们,正如祂对彼得说:“不要怕!”神的恩典大过我们的罪,祂要引领我们走向祂的医治与救赎。
3. 无法逃避的爱:神的呼召临到软弱的人
彼得请求耶稣离开自己,但耶稣却坚定地呼召他:“不要怕,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。”神不仅不因我们的软弱而放弃我们,反而常常在我们最软弱的时候亲自呼召我们。
彼得和他的同伴并不完美。他们只是普通的渔夫,甚至在看到神迹时,显出了自己的罪性和不配。然而,耶稣选择了他们,不是因为他们强大,而是因为他们愿意谦卑自己,回应神的呼召。
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,我们也许会觉得自己罪恶深重、不配被神使用,但神的爱是主动的,祂的呼召不取决于我们的完美,而取决于祂的恩典。正如罗马书5:8所说:“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,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。”
4. 逃避无益,回应才是转机
彼得的故事让我们明白,无论我们如何因罪试图逃避神的面,祂总是以恩典追赶我们。耶稣对彼得的回应,不是离开,而是亲近;不是定罪,而是赦免;不是拒绝,而是差遣。
彼得最终的选择不是逃避,而是顺服。他和同伴们“撇下所有的,跟从了耶稣”。这段话提醒我们,神的呼召不是要带我们进入恐惧,而是进入祂的使命。当我们愿意从逃避转为回应,神将赐我们新的方向与意义。
默想:
我们每个人都有逃避神的时候,也许是因为羞愧、害怕,或觉得自己不够好。但神的面是逃不掉的,因为祂的爱是追赶的爱。让我们像彼得一样,从“离开我”转为“我愿意跟随”,从试图逃避神的面,到甘心迎接祂的呼召。
主啊,我常因自己的罪与软弱,试图逃避你的面。但你却不离弃我,而是用你的恩典和爱呼召我归向你。感谢你让我知道,你的光不是要定我的罪,而是要医治我的心。主啊,求你赐我一颗愿意回应的心,不再躲藏,而是勇敢地跟随你。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,阿们。
留言